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6大考评缺陷羁绊项目管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9 22:52:19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不适合对项目式业务的考评。每个项目的计划安排是不同的,因此,项目部内部的考评与别的项目部不具有同步性。如果没到组织考评的固定时点,尽管项目部内的考评及时的进行了,部门、部门领导等的业绩中来自于该项目影响的部分还是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这样,业务和业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受到具体项目的约束就会比较模糊。某工程公司对设计人员的考评按季度进行,而对部门、部门领导及其它类型人员(采购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的考评,按半年度进行——实际上主要还是按年度考评,因为年中的一次考评更多的具有一般评估性质,在收入上不兑现,仅起到为年底考评做准备和了解、提醒、警示的作用。复斯咨询组在SPEC公司采用“软周期考评”模式,改固定考评时点为各项目考评发生时点,建立起了项目部考评与考评环境的直接关联机制。

  (五)行政等级的考评过程——缺乏业务过程的直接关联

  传统考评模式下,考评过程是沿着行政层级逐级进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下,对业务的考评次序应按业务管理顺序依次展开,和行政等级不完全一致。在很多工程公司现在的组织管理环境下,对项目业务组织体系中与企业组织体系交叉部分的考评——考评环境,仍然采用着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考评次序。这样,各业务部门领导在业务管理上的考评约束就不会是来自项目部,而是来自上级行政领导。在项目管理模式下,行政等级的考评用于对部门和人员非项目生产类业绩的考评,而项目生产类业绩的考评应是无等级的信息汇总、计算过程:首先是项目部对项目参与人员的考评,然后是项目参与人员的考评结果汇总成所属部门和部门领导的同类业绩。复斯咨询组为SPEC公司建立起以公司信息中心和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业绩管理体系,实现了项目式业务在考评体系上的无等级性,直接对人员、部门和部门领导的项目生产类业绩进行同步生成,从而构造起具体项目和各层级人员之间的密切关联。

  (六)基于部门的业务信息体制——缺乏结果真实性

  按照部门提供的业绩信息、参照部门的计划标准进行考评,是常规的做法,也是现在很多工程公司考评环境特征。部门的业绩信息和项目部的对应信息往往有很大差异,部门的计划往往对项目部的计划变更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所以,依据这样的信息来源进行考评,只会造成每个业务板块更加的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对项目管理所从事的系统性业务而言十分不利。项目管理模式下,对各级主体的考评都应以项目部的信息为基础,如项目部对项目各专业采购组的考评信息构成对采购部二级部门——各专业采购科的考评信息,对项目部采购组的考评信息构成对采购部的考评信息。采购部、专业采购科及各级领导的项目生产类考评信息均是基于各项目部信息基础上统计而来的。这样的考评信息体制,使得项目部考评和考评环境之间的接口不只是在一级部门上,而是在所有的组织层次上都形成接口关系。按照这样的信息体制考评,业务部门就会对项目部的变更和协调作及时回应,前面提到的各业务系统内的部门“不顾项目是否有调整,按照从前的计划独自往前走”的类似情形,就会得到抑制。

  如果考评环境的上述体系性缺陷得不到改善,即使项目管理制度在建设上对项目部内的考评作何等程度的规定、并在实施上如何提高执行力,最后的结果仍将是:“项目部的考评体系在规范运行,但应有的约束力却不能规范产生”。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