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电力 >> 正文
浅谈低压线损管理
作者:未知 来源:星论文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3-26 1:05:21
   摘要:本文主要从电力供应管理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低压线损管理的重要性、低压线损产生的原因,以及从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旨在降低低压损耗,提高电力效率的措施。

  线损率是电力企业不得不关注的一个技术指标,因为它反映着电能的损耗的高低,同时也能反映出来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营、管理水平。做好线损管理,减少电能损耗,可以提高供电企业的效益,因此加强低压线损管理,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同时也需要集群策群力,调动员工积极性,见仁见智,一起为降低低压线损出谋划策。

  一、低压线损产生原因

  线损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

  一)技术方面,主要指电网的各组成元件中的电能损耗的加和,它包括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技术损耗发生的原因有:

  1、 电气线路问题

  由于用户增加及用电量的增加,导致导线在长期高负荷下,而同时又没有导线的更新和面积的增大,所以会加重线路老化程度,导致漏电情况发生,造成线损。另外,如果线路规划不当,也会导致线损。如果理论供电半径小于实际供电半径,就会造成变配电所在选址时偏离负荷中心,形成单边供电的问题,加上出于节约成本和投资的考虑,一般会对偏远用户延伸低压线路,增加供电半径,导致线损。

  2、电气设备问题

  电气设备的性能会影响到线损,而电气设备的选择购买权在用户和百姓手里,他们往往倾向于购买较便宜的电气设备,而又疏于维护和更新,所以会导致漏电。

  3、变电器问题

  如果变电器本身存在容量不足,造成线路电流增大,则会降低电压质量,使变压器本身损耗和线路损耗增加;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会导致整个中性点产

  生偏移,变压器容量不能随着季节性的负荷而产生变化并调整,导致变压器本身的损耗加大,使供电效率降低,产生线损。

  二)管理方面,

  1、计量仪表准确性问题。电网终端用户的电表质量也会影响线损,由于仪表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出现变相的窃电现象,同时有的电表和负荷不匹配,使仪表不准确的可能性增加,这时如果在电表监测方面不到位的话,就会出现严重的线损。而且因为终端较多,一点点的线损聚集相加,将对供电企业形成极大的损失。

  2、私自铺设线路。有一部分用户出于个人的特殊需要会自己安装线路,导致布线不符合规定。尤其是在农村,办红白喜事等集会场合时,常常随意的乱搭线路,例如树上、在地上,这样违章的用电,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电器漏电现象,出现用电事故。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员工降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降损的好坏在薪酬和绩效等制度中得不到体现,人们没有动力去改变线损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

  二、降低低压线损的管理措施

  一)技术方面

  1、做好电网的规划,包括中长期的和近期的规划,加强电网建设、优化设计方式和供电方式,改造不符合规范线路,减小供电半径,减少空载变压器。

  2、调整电力网的运行电压水平,电力网运行电压一般可在额定电压附近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系统电压升高,固定损耗增大,变动损耗减小;系统运行电压降低时,电力网的固定损耗减小,变动损耗增大。对于低压配电网络,变压器空载损耗约占总损耗的四成至八成,因为小容量变压器空载电流较大,同时它的负荷又较低。所以这类电网适当降低运行电压可以降低线损;

  3、合理选择无功设备,确定补偿容量,降低电网损耗。尽可能采用在负荷末端分散补偿的方式,把电损降低到最低。工厂采用自动投入的电容器补偿装置,居民用电由于负荷分散,使用带自动无功补偿的组合箱。

  二)管理方面

  1、开展线损计算,合理制定线损指标。线损理论计算找出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为降损工作提供理论技术依据,并能有效抓住降损工作重点,提高准确性。使线损考核指标更加合理化,线损管理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不断收集整理理论线损计算资料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为制定以后的降损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为规范线损管理打好基础;

  2、严格电表数据收集、监测制度。加强抄表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业务素质,实行配电变压器总表与变电站关日表同步,且达到高压、低压计量表同步抄表,防止估抄、漏抄、错抄现象,减少内部责任差错,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发生;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选用计量装置,根据负荷变化适时调整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